唯识论会看不懂, 其实我的疑问是, 近代这些翻译国外心理学著作的人, 为啥不先看看唯识论, 统一下名词术语?

基础术语

可测量心理学度量, 前五识:

  1. 眼识, 视觉, 看到的东西统称为色, 分为: 形状, 大小, 明暗, 颜色……
  2. 耳识, 听觉
  3. 鼻识, 嗅觉
  4. 舌识, 味觉
  5. 身识, 触觉

后三识:

  1. 意识, 所缘的境界: 法, 包括 心念, 梦……
  2. 末那识, 强烈的我执, 自我意识.
  3. 阿赖耶识, 藏识, 种子识, 能指, 所指, 对应为能藏, 所藏.

意识, 孙悟空

意志, 沙和尚

欲望, 猪八戒

信念, 白龙马

剥离了一切, 人就不存在了, 无: 唐僧

解说:

比如说你的眼睛看到一朵花,(前五识触境),意识觉得它很漂亮,(五识将信息传入意识),然后意识起了贪心(自己的造作),决定自己采回家不给别人看到只能自己欣赏。这个贪心悭吝心形成行为以后,恶业的种子就存入了阿赖耶识

这里其实已经造了两重恶业了,一个是意识造业,一个是身业。

阿赖耶识里面被存入了恶业的种子后,以后遇到因缘成熟,种子即变现为果报,悭吝严重的话可能就做饿鬼去了,也有可能混杂在其他事情里面,比如老师发小红花就这个人没有之类

善业的、无记业的果报也是由阿赖耶识里的种子变现的

整个过程就好像一个银行,我们存钱取出的就是钱,欠债取出的就是债

我们凡夫的阿赖耶识是有染的,人是随业流转的。比方说有人对我们不好,我们就生气,生气就是嗔,也是恶业,成熟了以后就是恶报。受了恶报心情更差,越发报复社会,存更大更多的恶业种子进去,所以很容易沉沦。

有人对我们好,我们就喜欢他,乃至生生世世想粘着他。如果对方做了坏事,也会跟着做。有时候对方不想跟你生生世世,就会由爱生恨,由爱生怨。又变成恶业种子。

佛陀的阿赖耶识是净的,无染的,也叫如来藏

偏有问题:

就是说以为这个识什么的是真实存在的,会执着因果, 因为有人会以为阿赖耶识就是我

所以还要讲三个法相来破除这个偏有的问题

一个是遍计所执相,第二个是依他起相,第三个是圆成实相。这部分瑜伽师地论七十六卷里面有。因为涉及到第一义了,我讲不好,你们还是自己去看吧

决策过程

先是触境,然后起警觉,不起警觉的话就不会涉及到后面的决定,好像平时路过绿化带不会造业想这个树好看还是难看。

警觉以后看是熟悉还是不熟悉的境界,熟悉的就直接转到决定心。所以我们常常会觉得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气,因为决定心来的太快,当然如果下一刻能警觉自己的嗔心,重新进入决定的流程是可以不发脾气的

如果不是熟悉的境界就先分析比较,再进入决定心。